
促排卵针是通过注射含促性腺激素类药物(如FSH、LH等),刺激卵巢内多个卵泡同步发育的辅助生殖技术。其核心作用在于突破自然周期中单一优势卵泡的选择机制,帮助存在排卵障碍、卵巢储备功能下降或需要进行试管婴儿治疗的患者获得可用卵子。临床数据显示,约75%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需借助促排卵治疗实现规律排卵。
治疗前需通过性激素六项、AMH检测及阴道B超评估卵巢功能。医生会根据基础卵泡数量(AFC)和抗缪勒管激素(AMH)值制定个体化方案。值得注意的是,并非所有排卵异常都需要促排卵治疗,甲状腺功能异常、高泌乳素血症等疾病需优先治疗原发病。
一、最佳注射时机的三大判断依据
月经周期监测是确定启动时机的首要标准。对于月经规律者,通常在经期第2-3天开始注射,此时卵泡处于同步发育的初始阶段。通过连续B超监测可见卵泡直径达到10mm时,需调整药物剂量。特殊方案如黄体期促排则需在排卵后5-7天启动。
卵泡发育动态监测需每2-3天进行阴道超声检查,结合血清雌二醇水平调整方案。当主导卵泡直径达18-20mm且雌激素>200pg/ml时,需注射HCG触发排卵,此环节的时间误差应控制在±2小时内。
子宫内膜厚度需同步达到8-12mm才能保证着床条件。
二、个性化方案的时间调整策略
针对卵巢低反应患者可能采用微刺激方案,注射时间延长至10-12天。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需特别注意OHSS预防,当卵泡数>20个或雌激素>4000pg/ml时应停止注射。高龄患者(>35岁)建议采用拮抗剂方案,在促排第5-6天加用GnRH拮抗剂。
注射期间需严格遵循每日固定时间±1小时的误差范围,漏注射需在12小时内补注。保存药物时应注意2-8℃冷藏,注射部位需在脐周5cm外轮换。治疗后出现腹胀加重、尿量减少等症状需立即就诊,防范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。
需要特别强调的是,任何促排卵治疗都必须在生殖医学专家指导下进行。医生会根据实时监测数据动态调整用药方案,患者切勿自行更改注射时间或剂量。规范的周期管理能使妊娠成功率提升至40%-60%,同时将并发症风险控制在5%以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