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在天津某三甲医院的生殖中心候诊区,32岁的张女士攥着检查单的手微微发汗。「我们就想凑个『好』字,怎么就这么难?」她向护士咨询性别选择时得到的否定回答,折射出这个涉及生命伦理的特殊医疗领域正在经历的剧烈震荡。
一、悄然增长的需求暗流
天津市卫健委2022年数据显示,当地辅助生殖周期数以年均12%的速度递增,其中约28%的咨询者会提及性别选择。妇幼保健院生殖科主任王颖坦言:「每天都能遇到举着境外中介宣传册来咨询的夫妻,有些人甚至愿意支付双倍费用。」
二、三代试管技术的双刃剑
目前天津9家具备资质的生殖中心均掌握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(PGT)技术。这项本用于筛查染色体异常的技术,客观上具备识别性别的能力。「就像给胚胎做『全身体检』,性别信息只是顺带显示的参数。」实验室技术员小李打了个形象的比喻。
三、政策铁幕下的灰色地带
虽然《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管理办法》明令禁止非医学需要的性别选择,但天津卫生监督所2023年仍查处了3起地下中介案件。某涉案机构竟开发出「体检旅游套餐」,用境外实验室完成筛查后再回国植入,全程报价高达45万元。
四、倾斜的天平与社会的阵痛
南开大学人口研究所的追踪研究显示,若能自由选择性别,天津户籍人口的二孩性别比可能突破130:100。这让人想起河南某县曾因性别失衡出现的「光棍村」,当地媒婆现在说亲都要带着无人机航拍女方家房屋。
五、在希望与约束之间
笔者在天津和睦家医院遇到一对特殊夫妻——丈夫携带血友病基因。他们合法通过PGT技术筛选女性胚胎的过程,让我们看到技术应有的温度。「每次看到女儿玩耍时膝盖上的淤青,我都庆幸当初的选择。」妻子抚摸孕肚时的笑容发人深省。
六、寻找第三条道路
日本2019年放开医学指征性别选择后,实际申请量不足预测的5%。这种「放开却遇冷」的现象值得深思。天津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伟建议:「或许可以建立伦理委员会分级审核机制,既堵后门也开前窗。」
黄昏的海河岸边,生殖中心的LED屏滚动播放着「每个生命都值得被珍视」的标语。当技术跑在伦理前面时,我们或许更需要停下脚步等等灵魂。毕竟生命的价值,从来不在XY染色体的排列组合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