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看着验孕棒上的两道红杠,37岁的王婷在惊喜之余陷入焦虑——作为互联网公司的项目主管,她最关心的是:像她这样的高龄产妇究竟能休多少天产假?这个困扰着当代职场女性的问题,正随着生育年龄的推迟变得愈发突出。
一、政策保护伞下的特殊关怀
根据《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》,我国基础产假为98天。但对于35周岁以上的高龄产妇,各地亮出了「加分项」。在广东,高龄生育可多休15天;北京给足30天额外假期;上海则在128天基础产假外,特别标注对高龄产妇的倾斜保护。
「就像游戏里的VIP特权,但这次是法律给的。」刚休完产假的南京妈妈林芳这样比喻。她去年以36岁年龄生育双胞胎,最终获批的产假天数达到惊人的188天——基础产假98天+江苏省奖励假60天+高龄附加15天+多胞胎增加15天。
二、政策落地中的「温差现象」
理想丰满的现实骨感,在杭州某私企工作的李敏就遭遇了「打折假期」。公司以「行业特殊性」为由,将她应享的158天产假压缩到120天。类似案例不在少数,全国妇联2022年调查显示,23.6%的高龄产妇未能足额享受法定产假。
这种政策执行温差背后,是复杂的利益博弈。企业担心人力成本,某制造业HR私下透露:「多休一个月意味着多支出2万元,这对小微企业压力不小。」而部分地方政府补贴政策滞后,让企业选择「装糊涂」。
三、超越假期的深层困境
即便顺利休假,返岗后的「二次危机」更让人揪心。34岁二胎妈妈张莉的经历颇具代表性:产假归来发现自己的主管位置已被替代,被迫转岗到边缘部门。「就像参加马拉松时被叫去喝水,回来发现跑道都变了。」她苦笑道。
智联招聘2023年报告显示,高龄产妇返岗后遭遇降薪降职的比例达41.3%,比普通产妇高出18个百分点。这种「生育惩罚」导致很多女性陷入「想生不敢休」的困境。
四、破局需要多方「接棒」
改变正在发生。深圳某科技公司试行「弹性返岗」制度,允许产后女性前三个月每天工作6小时;杭州市将高龄产妇产假工资补贴比例提升至80%;上海部分医院开设「职场妈妈门诊」,提供法律咨询和心理咨询服务。
「政策不能只写在纸上,要变成实实在在的安全感。」人口学者王教授指出。他建议借鉴德国经验,建立企业生育成本分摊机制,同时完善返岗培训制度,让高龄产妇「休得安心,回得顺心」。
站在写字楼落地窗前,王婷翻看着新出台的《浙江省优化生育政策实施方案》,188天的产假保障让她稍感安心。但更多职场女性期待的,是一个真正友好的生育环境——那里不仅有足够长的产假,还有回来后依然闪耀的舞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