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民政局最新数据显示,2023年全国结婚登记人数创十年新低,而同期育龄女性平均生育意愿仅为1.64个。当三胎政策遇上低生育率,那些坚定选择不生二胎的女性群体,正在用脚投票书写新时代的生存智慧。
翻开家庭账本,上海白领张薇给笔者算过细账:大宝私立幼儿园每月6800,钢琴课单节400,加上学区房月供2万,家庭总支出的43%都花在孩子身上。「二宝出生意味着我要放弃晋升机会,老公得兼职开网约车,这种全员降级的生活实在不划算。」她的选择印证了《中国生育成本报告》的结论——城镇家庭养育孩子到18岁平均花费68万,相当于北京白领6年总收入。
在杭州某互联网公司担任产品总监的周岚更有发言权,她团队里三位怀孕女同事都遭遇了「隐形裁员」。项目资源悄悄转移,重要会议不再通知,有个姑娘产假回来工位都撤了。「生育就像职场马拉松里的负重跑,生两次等于要系两次沙袋。」她摸着办公桌上的「最佳管理者」奖杯苦笑。智联招聘报告显示,83%的职场妈妈遭遇过晋升歧视,这个数字在二胎母亲中飙升至91%。
豆瓣「反催生联盟」小组里,90后组长「栗子」晒出奶奶发的60秒语音方阵:「当年我生五个照样下地挣工分,你们现在养个娃咋就这么金贵?」这种代际冲突背后是生育逻辑的根本转变。美团外卖骑手王慧说得实在:「我们送外卖风里来雨里去,就想把闺女培养成律师。要是再生个弟弟,怕是俩孩子都得跟我送外卖。」
北京朝阳区的心理咨询师苏青接触过200多个丁克家庭,她发现现代女性更擅长做「风险预判」:「很多来访者自己就是多子女家庭的『夹心层』,既经历过资源争夺的委屈,又要承担赡养父母的压力。她们不愿让孩子重复自己的童年剧本。」
当然,生与不生从来不是是非题。就像育儿博主「虎姜妈妈」在直播里说的:「选择生二胎的未必糊涂,坚持不生的也未必自私。重要的是每个选择都经过清醒思考,能对自己的人生全权负责。」毕竟,生育自由的真谛,在于我们可以选择成为什么样的母亲,而不仅仅是生几个孩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