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促排卵是通过药物或激素干预,帮助女性在一个月经周期内发育多个成熟卵泡的医疗手段,主要用于辅助生殖技术(如试管婴儿)或排卵障碍患者的治疗。正常女性每月仅有一个优势卵泡发育并排卵,而促排卵通过调节促性腺激素(FSH、LH)水平,刺激卵巢内多个卵泡同步生长。常见药物包括克罗米芬、来曲唑及注射用促性腺激素(如果纳芬、普丽康等)。适用人群涵盖多囊卵巢综合征(PCOS)患者、不明原因不孕症患者以及需进行体外受精(IVF)的女性。
一、促排卵治疗的启动时间与周期规划
促排卵的启动时间通常与月经周期密切相关。对于月经周期规律的女性(28-30天),医生多建议在月经来潮的第2-5天开始用药。这一阶段被称为卵泡早期,此时卵巢内基础卵泡对促排卵药物最为敏感。例如,克罗米芬常于月经第3-5天开始口服,而注射类药物如果纳芬则可能从第2天启动。若采用长方案促排卵(常见于IVF),需在前一月经周期的黄体期(约月经第21天)注射降调节药物(如达菲林),待月经来潮后第2-3天开始促排卵。
值得注意的是,对于月经不规律或闭经患者,可能需要先通过人工周期(使用雌激素、孕激素)调整子宫内膜厚度,再根据超声监测结果确定启动时间。部分拮抗剂方案甚至可在任意周期阶段开始用药,但需严格遵循个体化医疗原则。
二、治疗周期中的关键监测与风险防范
促排卵期间需通过阴道超声和血清激素检测(如雌二醇、孕酮、LH值)动态监测卵泡发育。理想状态下,卵泡每日增长1-3mm,当主导卵泡直径达18-20mm时,医生会安排注射破卵针(HCG)以触发排卵。此过程中需警惕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(OHSS),表现为腹胀、腹水、血液浓缩等症状,高风险人群(如PCOS患者)需采用低剂量药物方案或全胚冷冻策略。
患者需严格遵医嘱复诊,避免剧烈运动以防卵巢扭转。同时建议保持均衡饮食(如高蛋白摄入)、避免情绪波动,并在用药期间禁止擅自服用其他激素类药物。治疗结束后需根据医生建议选择自然同房、人工授精或取卵手术等后续步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