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促排卵是辅助生殖技术中的核心环节,主要针对排卵障碍、多囊卵巢综合征或需要接受试管婴儿治疗的人群。其医学原理是通过外源性激素药物调节下丘脑-垂体-卵巢轴功能,促使多个卵泡同步发育并成熟。正常女性每月仅有一个优势卵泡排出,而促排卵治疗通过精准的激素干预,可让原本会闭锁的卵泡继续发育,为后续取卵提供更多可用资源。
临床治疗中,医生会根据患者年龄、卵巢储备功能(AMH值)、基础卵泡数量(AFC)等指标制定个体化方案。常见药物包括克罗米芬、来曲唑等口服促排药,以及尿促性素(HMG)、重组促卵泡激素(rFSH)等注射类药物。这些药物通过模拟人体自然分泌的促卵泡生成素(FSH)和黄体生成素(LH),精准调控卵泡生长周期。
一、标准化促排卵操作全流程
完整的促排卵周期通常分为四个阶段:首先是预处理期,通过避孕药或雌激素调整月经周期,确保卵泡同步发育;其次是启动期,在月经第2-3天开始注射促排卵药物,期间需定期进行阴道B超监测卵泡大小、数量及子宫内膜厚度,同时检测血清雌激素水平;第三阶段为扳机期,当主导卵泡直径达18-20mm时注射HCG或GnRH激动剂诱发最终成熟;最后在注射后34-36小时进行超声引导下经阴道取卵。
整个过程中,生殖医生会根据卵泡发育速度动态调整药量。例如出现卵泡发育迟缓时可能增加FSH剂量,而雌激素水平上升过快则需警惕卵巢过度刺激风险。特别需要注意的是,促排期间需严格避孕,避免剧烈运动,同时加强营养摄入,保证每日90g以上优质蛋白摄入以预防腹水发生。
二、关键注意事项与风险管理
促排卵治疗必须严格遵循医疗规范,约5%-10%的患者可能出现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(OHSS)。典型症状包括腹胀腹痛、恶心呕吐、尿量减少等,严重者需住院治疗。因此治疗期间每日体重监测、腹围测量尤为重要。对于高风险人群,医生会采用拮抗剂方案、全胚冷冻等预防措施。
另一个需要关注的是多胎妊娠风险。虽然现代生殖医学提倡单胚胎移植,但自然周期中仍有约20%的双胎概率。患者需充分了解相关风险,术后严格遵医嘱进行黄体支持。值得注意的是,每个促排周期建议间隔3个月经周期以上,让卵巢功能得到充分恢复。治疗全程应选择具备生殖医学资质的正规医疗机构,切勿盲目使用网络渠道购买的「促排保健品」。
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进步,目前已有基因检测手段可预测个体对促排药物的反应性。未来个体化促排方案将更加精准,在提升获卵率的同时最大限度保障女性生殖健康。建议备孕夫妇在专业生殖医生指导下,科学规划治疗方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