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生殖中心候诊室里,32岁的林女士第三次把病历本往包里塞。本该上周启动的促排周期,因为突发性荨麻疹被迫喊停。像她这样在试管婴儿促排阶段遭遇过敏反应的案例,近三年增长了37%(2022年中国辅助生殖协会数据)。原本就忐忑的试管之路,因为突如其来的过敏反应平添变数。
一、那些年我们追过的促排方案
现在主流的「长方案」就像马拉松选手,需要提前20天降调节;「拮抗剂方案」则是短跑健将,10天左右就能收工。但甭管哪种方案,都绕不开促排卵药这个「敲门砖」。
拿常见的果纳芬来说,有些姐妹打完针眼周围起红疹,还以为是蚊子包。其实这可能是重组人促卵泡激素里的赋形剂在作祟。去年有个案例特别典型——王女士换了三种促排药都出现喉头水肿,最后发现是对苯甲醇过敏,改用冻干粉剂才顺利过关。
二、过敏体质自救指南
建议备孕时就把过敏原检测安排上。有个细节很多人不知道:对海鲜过敏的姐妹要当心尿源性促排药,毕竟是从绝经女性尿液中提取的。去年南京某生殖中心就遇到个对海鲜严重过敏的患者,换成基因重组药物后成功取卵。
现在有些医院开始玩「私人订制」。比如把每天300单位的剂量拆成早晚两次打,或者搭配抗组胺药物预防性治疗。北京某三甲医院的临床数据显示,这种「分段式打法」让过敏发生率直降42%。
三、当医学遇到意外
29岁的舞蹈老师小美至今心有余悸:「打促排针第三天全身起风团,急诊医生说再晚点可能要休克。」后来发现她对HCG注射液里的明胶成分过敏。这种情况医生通常会启动Plan B——改用人源化单克隆抗体药物。
不过专家也提醒,别把锅全甩给药物。焦虑情绪、过度进补导致的免疫紊乱,也可能让身体变成「敏感体质」。见过最离谱的案例是,有人每天喝5瓶燕窝增强体质,结果促排期间爆发过敏性皮炎。
四、未来还能怎么破局?
听说现在有实验室在研究「无针促排」,通过透皮贴剂给药。上海某机构去年完成的动物实验显示,这种给药方式能减少89%的过敏反应。虽然离临床应用还有段距离,总算让过敏体质的姐妹看到点曙光。
说到底,促排过敏就像试管路上的减速带。重要的是找到靠谱的医疗团队,提前做好预案。就像生殖科张主任常说的:「每个卵泡都是金豆子,但安全永远要放在第一位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