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生物学领域,生殖方式被划分为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两大类别。有性生殖指通过雌雄配子(精子和卵子)结合形成受精卵的繁殖过程,其核心特征是遗传物质的重组与多样性;而无性生殖则不涉及配子融合,通过单个亲本的体细胞分裂或出芽等方式直接产生后代,如植物的扦插繁殖或细菌的二分裂。

胚胎移植作为辅助生殖技术(ART)的重要环节,其本身并非独立的生殖方式,而是将已形成的早期胚胎植入母体子宫的技术手段。判断其属性需回归到胚胎形成的源头——若胚胎来源于精卵结合形成的受精卵(如常规试管婴儿技术),则属于有性生殖范畴;若胚胎来自体细胞核移植(如克隆技术),则归为无性生殖。
一、胚胎移植的技术原理与实施过程
现行医疗实践中,95%以上的胚胎移植案例依托于体外受精-胚胎移植(IVF-ET)技术完成。具体流程包括:通过促排卵药物获取成熟卵母细胞,与精子在实验室培养皿中完成受精,经3-5天的体外培养形成桑椹胚或囊胚后,使用导管将优质胚胎移植入子宫腔。
这一过程中存在两个关键生物学节点:首先是精卵识别与融合阶段,精子穿透卵子透明带触发皮层反应,完成双亲遗传物质的结合;其次是胚胎发育阶段,受精卵经历卵裂形成具有全能性的早期胚胎。整个技术链条本质上延续了有性生殖的核心特征——配子结合与遗传重组。
二、判定生殖类型的核心科学依据
国际胚胎学家协会(ESHRE)明确指出:生殖方式的分类取决于胚胎形成机制而非移植操作本身。使用配偶或捐赠者配子生成的胚胎,因其包含双亲遗传物质且经历减数分裂过程,完全符合有性生殖定义。而采用核移植技术将体细胞核注入去核卵母细胞形成的胚胎(如治疗性克隆),由于未发生遗传物质交换,则被定义为无性生殖。
特别需要强调的是,2018年《人类生殖医学白皮书》特别补充说明:即便在胚胎移植过程中采用冷冻保存、辅助孵化或基因筛查等衍生技术,只要胚胎源于配子结合,其生殖类型属性不会发生改变。这些技术改进仅影响胚胎着床成功率,不涉及生殖本质的变异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