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小陈结婚两年未孕,B超显示卵巢呈多囊样改变,激素检查睾酮偏高,被诊断为多囊卵巢综合征(PCOS)。医生建议先调理再促排,她却急得直跺脚:「别人促排三次都怀上了,我怎么连入场券都拿不到?」这恰恰反映了多囊姐妹们的普遍困惑——促排卵治疗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开始?
一、诊断明确是前提条件
根据2023年《中华妇产科杂志》数据,我国育龄女性PCOS患病率已达7.8%,但符合鹿特丹诊断标准的仅占62%。临床常见两类误诊:把单纯卵巢多囊样改变等同于PCOS,或漏诊甲状腺功能异常等相似疾病。北京协和医院生殖中心曾统计发现,17%的「PCOS患者」经过系统检查后被修正诊断。
建议先完成三项核心检查:月经第2-4天性激素六项、抗苗勒氏管激素(AMH)检测、糖耐量及胰岛素释放试验。就像28岁的李女士,初诊时睾酮2.8nmol/L(正常<1.7),服用达英-35三个月后激素水平达标,第一次促排就成功获得优势卵泡。
二、激素「灭火」不能少
高雄激素血症就像给卵巢盖了层厚棉被。广州中山六院2022年的研究显示,LH/FSH>2.5的患者,促排妊娠率仅21%,调整至正常范围后可提升至38%。临床常用口服避孕药调节3-6个月,但要注意个体差异——32岁的教师王姐用药后头痛严重,改为中药+生活方式干预,4个月后激素同样达标。
三、代谢问题要管住
胰岛素抵抗是多囊的「隐形推手」。浙江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统计发现,BMI>25kg/m²的患者促排周期取消率高达45%。临床常用「5%体重法则」:减轻5%-10%体重可使自发排卵率提高60%。29岁的销售主管小林通过低碳饮食+运动减重8kg,未用药就恢复了规律月经。
二甲双胍的应用也有讲究。2021年多中心RCT研究证实,胰岛素抵抗患者预处理3个月再促排,优质胚胎率提升22%。但胃肠反应明显的患者,可以从500mg晚餐时服用开始逐步适应。
四、启动时机因人而异
结合《PCOS中国诊疗指南》和临床经验,给出三个「绿灯信号」:1)睾酮<1.7nmol/L且LH/FSH<2;2)空腹胰岛素<15mU/L;3)BMI<28kg/m²(肌肉型可放宽)。上海红房子医院数据显示,符合上述标准的患者促排周期妊娠率达33%,比未达标组高出18个百分点。
特殊情况下可以「特事特办」。比如34岁合并输卵管不通的张女士,在睾酮2.1nmol/L时选择促排+试管,通过卵泡期长效长方案有效抑制了高雄影响,最终获得4枚优质胚胎。
五、治疗中的风险防控
促排不是万能钥匙。2019年全国生殖医学年报显示,多囊患者OHSS发生率高达8.7%,是普通人群的3倍。建议从低剂量启动(如来曲唑2.5mg/d),配合严密B超监测。28岁的小何首次促排出现6个优势卵泡,及时停针并指导避孕,避免了多胎风险。
现在回到小陈的故事。经过3个月二甲双胍+达英调理,她的空腹胰岛素从18.6降到9.2mU/L,睾酮降至1.5nmol/L。第2次来曲唑促排周期,第14天见到18mm的漂亮卵泡,同房后成功妊娠。这个案例告诉我们:耐心等待身体准备好的那一刻,好孕自然会来敲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