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建议患者在月经来潮第2-4天进行首次就诊,此时基础激素水平最能反映卵巢储备功能。医生会安排血清性激素六项检测(包括FSH、LH、E2等指标),结合经阴道超声观察窦卵泡数量。这个阶段还需完成传染病筛查、甲状腺功能等备孕基础检查,为制定个性化促排方案提供依据。
特殊情况下,如存在月经周期紊乱或闭经现象,可选择任意时间就诊。对于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,需额外检测抗缪勒管激素(AMH)以评估卵巢反应性。此时医生会同步沟通患者既往病史,了解输卵管通畅度检查、男方精液分析等前期检查结果。
一、促排周期中的动态监测节点
启动促排卵药物后,通常在用药第5天开始首次卵泡监测,通过高频超声测量卵泡径线变化。随着卵泡发育,监测频率提升至每1-2日一次,重点观察主导卵泡生长速度及子宫内膜同步化情况。当出现直径14mm以上卵泡时,需加强激素水平跟踪,预防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。
注射绒毛膜促性腺激素(HCG)的扳机时机尤为关键,通常选择1-2个卵泡直径达18-20mm且雌激素水平合适时进行。此时患者需严格遵医嘱确定夜针注射时间,误差应控制在±15分钟内,确保36小时后取卵手术的精准性。
二、特殊情况的应急就诊指征
若出现下腹持续性胀痛、单日体重增加>1kg、尿量明显减少等症状,应立即就医排查卵巢过度刺激风险。促排过程中突发阴道出血、剧烈腹痛需警惕卵巢扭转等急症。药物注射后出现皮疹、呼吸困难等过敏反应时,要即刻终止用药并急诊处理。
对于反应不良患者,当连续监测发现卵泡发育停滞超过3天,或雌激素水平上升迟缓时,应及时调整方案。反复周期取消者需在月经干净后3-5天复诊,重新评估促排药物种类及剂量选择。
整个促排周期中建议固定上午就诊,确保激素检测结果可比性。携带既往检查报告及用药记录本,便于医生纵向对比数据。每次监测后主动确认下次就诊时间,对于跨地域治疗者,可提前与医生沟通建立远程监测协作机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