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对于备孕超过一年未果的夫妻而言,系统化的不孕检查是揭开问题根源的关键步骤。女性不孕涉及复杂的生理机制,涵盖内分泌、生殖器官结构、免疫功能等多个维度。科学的检查流程不仅能明确诊断方向,更能为后续治疗方案提供精准依据。以下将详细梳理女性不孕检查的核心项目体系。
一、基础性激素与卵巢功能评估
月经周期第2-4天进行的「激素六项」检测是评估生殖内分泌状态的核心手段。其中促卵泡生成素(FSH)与促黄体生成素(LH)的比值异常可能提示卵巢储备下降,雌二醇(E2)水平过高可能反映卵泡过早发育,而催乳素(PRL)显著升高则需排查垂体微腺瘤的可能。抗缪勒氏管激素(AMH)作为卵巢储备的「生物标尺」,可独立于月经周期检测,数值低于1.1ng/ml时提示卵巢功能衰退风险。
经阴道超声在基础状态下可精确测量窦卵泡数量(AFC),双侧卵巢合计少于5-7个提示储备功能减退。三维超声还能清晰显示子宫形态结构,排查先天畸形如纵隔子宫等。动态卵泡监测则通过周期内多次检查追踪优势卵泡发育及排卵情况,尤其适用于疑似黄体功能不全或未破裂卵泡黄素化综合征(LUFS)的病例。
二、生殖道结构与功能排查
子宫输卵管造影(HSG)在月经干净后3-7天实施,通过造影剂显影可直观判断输卵管通畅度,准确识别近端阻塞、远端积水等病变。改良的超声造影技术避免了放射线暴露,特别适合对碘剂过敏者。对于造影显示输卵管异常或存在盆腔手术史的患者,腹腔镜直视检查能进一步评估输卵管形态及盆腔粘连程度,同时可进行粘连松解等治疗操作。
宫腔镜检查被视为诊断宫腔病变的「金标准」,能精准识别子宫内膜息肉、粘膜下肌瘤、宫腔粘连等占位性病变,并可在镜下实施精准电切术。薄层子宫内膜(<7mm)或异常回声者需进行内膜活检,通过组织病理学检查排除内膜结核、慢性子宫内膜炎等影响胚胎着床的潜在因素。
三、免疫与代谢专项筛查
对于反复流产或种植失败的患者,抗磷脂抗体谱检测至关重要。包括抗心磷脂抗体(ACA)、抗β2糖蛋白Ⅰ抗体在内的指标阳性可能提示抗磷脂综合征,需进行抗凝治疗干预。抗核抗体(ANA)筛查有助于发现潜在自身免疫疾病,而封闭抗体检测则为探索母胎免疫耐受机制提供依据。
甲状腺功能七项检查应包含TSH、FT4、TPOAb等关键指标,亚临床甲减(TSH>2.5mIU/L)已被证实与生育力下降相关。胰岛素抵抗评估通过OGTT试验及HOMA-IR指数计算,对于多囊卵巢综合征(PCOS)患者,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可显著提高促排卵治疗效果。维生素D缺乏(<30ng/ml)的纠正也被多项研究证实能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。
系统化的不孕检查需要生殖科医生根据个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方案。建议夫妻双方同步进行检查,约30%的不孕病例中存在男性因素。检查过程中保持与医生的充分沟通,理解每个项目的临床意义,才能共同突破生育困境,迈向健康妊娠之路。